当前位置:首页 文章详情 水城区: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 奋力建设活力水城、制造名城
水城区: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 奋力建设活力水城、制造名城

新型工业化牵动发展全局,没有新型工业化,就没有发展大跨越。抢抓新型工业化发展新机遇,水城区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打好这场总体战,推动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大踏步向前,奋力建设活力水城、制造名城。

  

 
  创新思路、管理、技术、平台、制度,全面解决产业链条短、要素保障不够、招商项目谋划等现实难题,以顺应产业变革和科技创新大趋势,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从微观层面的经济活跃程度、中观层面的产业集聚两个维度看水城,保持常抓不懈、一抓到底的持久热情,舍得投入、舍得时间,全力以赴、久久为功,努力用干部的“实干指数”“辛苦指数”换取新型工业化的“成功指数”和发展的“绩效指数”。
  
  强化顶层设计,在构建特色鲜明、协同有力的产业体系中推进新型工业化。从实际出发,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明确主攻方向,集中优势资源,构建布局结构优、规模体量大、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的工业产业集群。到2025年,水城区四个主要工业指标将实现翻番,全区工业总产值突破810亿元,工业企业达到2100户(其中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82个)。“十四五”期间累计工业投资力争达1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提升到1.8%。

  


  把特色优势资源精深加工业作为水城区主导产业,强化招商引资,加快技术改造升级,向集群化、基地化、绿色化发展。提高龙头企业纵向延伸、横向联合的能力,形成更具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在挖掘链条潜能中,加快打造“123”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加快培育核心企业,通过“建链、补链、强链”,加快培育衍生引发产业体系重大提升的龙头产业,迅速形成价值链一体化,实现新型工业化体系的爆发式增长;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在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品牌创建等要素上下足功夫,加快推动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积极培育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发展工业电子商务、工业大数据等新业态。
  
  到2025年,创建省级创新平台3个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0家。“十四五”期间,持续推进“百企改造”工程,要引导企业技术改造,力争每年实施技术改造项目达25个以上,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动力和核心竞争力;水城经济开发区、发耳园区立足省、市工业布局,谋划提出一批区域性、特色型重大项目、重大事项,借力省、市力量推进资源实现跨区域要素配置,做精做特,加快形成点面结合、快速崛起、优势彰显的新型工业化新布局。

  


  围绕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服务效能,畅通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生态链”。“十四五”期间,每年将谋划储备5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5个,其他类型项目要梯次储备;招商引资环节,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中之重,强化领导招商和驻点招商。项目审批环节,从“放”和“管”两端发力,要在“强”和“活”两方面下功夫,打造项目建设的强磁场;项目建设环节,加大区级领导挂钩联系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制度的落实,亲自深入帮助企业研究解决困难和问题,为项目建设创造宽松的环境。
  
  十四五”期间,力争每年推进10个亿元以上、15个2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开工建设。水城各园区将认真开展项目建设的包保帮扶和协调服务,以强有力的措施破解制约项目建设的瓶颈和难题,确保打通“项目落地—开工建设—竣工投产—达产满产”的项目建设链;项目运行环节,推动资源、资金、用工等生产要素向产业项目集聚,坚持“两头并进”破解电价难题,坚持“两手齐抓”破解用工难题,千方百计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产品交易环节,积极帮助企业降低外、内生交易费用,促进地区间专业分工的优化升级;运营问题支持环节,牢固树立“服务企业、企业至上”理念,无条件全力支持企业发展。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记者 邓运


上一篇:展贵州风采,贵州组团参加第十七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
下一篇: 通知公告 | 贵州省2021年第四批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