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章详情 工业“挑大梁” 助力贵州在发展工业经济上奋力攻坚
工业“挑大梁” 助力贵州在发展工业经济上奋力攻坚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贵州与全国一道建成小康社会、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贵州适时提出把新型工业化作为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着力夯实产业根基。

开局“十四五”,贵州省以十大工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为重点,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奋力推进工业大突破,上半年工业发展实现逆势成长,呈现出“平稳增长、稳中提质、稳中增效”的良好态势。

贵州2021年半年经济工作会议召开,要求把工业大突破作为首要任务,全力以赴开展半年攻坚行动,这也为贵州加快型推进新工业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扩规模优结构 夯实产业根基

把规模做大、把结构调优,是推动贵州工业大突破的基本要求。究其根本原因,贵州第二产业占比不高是关键,特别是工业占比近年来有所下滑,成为制约发展的一个突出短板。

咬定目标挂图作战,贵州科学制定实施路径。一方面,要在规模总量上实现大突破,扩大工业投资,大力培育和壮大企业,努力保持较快增速;一方面,要在结构优化上实现大突破,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大力推动产品结构升级,奋力实现产业结构从低端到中高端、产品结构从初级到中高级的转变。

近日,贵阳市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处处长许慧向记者描绘起一处产业集群的发展轮廓。

“贵阳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依托贵阳数据服务、数据库、工业互联网等六大重点领域发展优势,旨在把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培育成贵阳贵安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带动全省数字经济发展的驱动核心。”

“以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承载区,产业集群引进和培育一批集群领军企业,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项目,通过在贵阳进行示范试点,加快推进全省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健康发展,通过近两年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

“产业集聚效应逐渐显现。截至去年年底,围绕数博大道沿线,打造十亿级产业集聚示范基地5个,规模以上大数据企业117家,涵盖了现代物流、智慧医疗、智慧贸易、数字政府建设等大数据应用领域,形成‘链式整合、园区支撑、集群带动、协同发展’新格局。”

以一隅观全局,工业总产值、工业投资等指标是最直观的反映方式:上半年,贵州省十大工业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9.7%,其中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51.3%,先进装备制造业增长28%,大数据电子信息增值18%,且新能源汽车也是首次进入全省十大工业产业领域内。

与此同时,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将资金支持向新型工业化方向倾斜后,贵州省工业结构也随着资金支持力度的加大不断优化升级。上半年贵州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4%,高于全省投资增速0.6个百分点,与新型工业化相关的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3.7%。

补短板扬优势 聚焦重点突破

今年上半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的意见》,提出将聚焦聚力产业集群发展、着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强化重大项目支撑、深化创新驱动、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循环转型等作为贵州省下半年经济工作重点环节,全省各地都在找点发力。

一切问题的关键,直指一个核心——取长补短促提升,带动提升成新局。补足短板关键在于通过延伸产业链环节特别是“卡脖子”关键环节来保证全产业链稳定运行;巩固长板是要巩固优势产业的领先地位,培育壮大“链主”企业。

“紧扣国家重大战略和贵州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公司通过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攻克了‘卡脖子’技术。”贵阳弗迪电池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道,得益于具备100%自主研发、设计和生产电池的能力,公司自今年5月投产以来,现已实现24小时不间断生产,截至7月累计实现产值4亿元。

“一辆汽车至少由上万个零部件组成,而吉利入黔也是在践行汽车龙头企业的产业集群效应。”贵州吉利副总经理谷建刚表示,通过联合观山湖区政府赴省外引进的30家核心配套零部件企业,现已有13家配套零部件企业完成上规入统,形成了以吉利为主的汽车产业发展集群。

今年以来,贵州省工业战线针对优势产业,持续扩大产业主导地位,继续做大做强。针对劣势产业,从补短板、强弱项、优供给处着手,不断扩大产业规模,确保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遍地开花”,大小企业相互促进带动的新格局。

有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全省在库500万元以上工业产业投资项目共3048个,项目总数不断增多。其中,全省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共1108个,计划总投资4235亿元。

优存量扩增量 加速产业升级

“善于抓最具特色的产业、最具活力的企业,从存量中找增量,持续巩固工业基本盘,加快补齐产业链短板和薄弱环节,促进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省委领导强调。

为此,贵州做法是将存量和增量相统一,既做增量又优存量。落到实际工作中,既是传统动能的恢复性增长与新动能的加快勃兴,对于工业经济稳定增长来说缺一不可。

初秋时节,黔中大地热潮涌动。

走进位于贵阳市观山湖区高新区的贵州汉方药业有限公司,一幕数字化作业场景令人印象深刻:在提取车间控制室内,大屏上正实时显示着各工段的工艺流程、生产参数及温度。

高两层、储量6吨的中药提取罐,制药温度可以精准控制在2度以内。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张仕林表示,智能化生产有效提高了加工精度,让产品质量更稳定、生产更高效。

与此同时,加速蓄积工业经济发展新动能,并不意味着对传统产业的放松。

8月18日,贵州山王果健康实业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建设的山王果二期“5G+”智慧工厂正式落成投产,产能可超过一期工厂的5倍,鲜果消耗可达到5万吨/年,原汁储存能力达到1万吨。

采摘、装筐、运输……一车车刺梨鲜果不断运往贵州山王果健康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这背后,是走在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山王果,通过建设全国首家高频磁力线切割杀菌刺梨生产线、智能充氮低温无菌储藏系统,可生产出零添加有机刺梨原汁、零添加有机酵活刺梨原汁两大系列产品。

山王果的转型在贵州省不是个例。上半年的工业经济运行情况也从侧面佐证了这一观点:新建投产上规入统的112家企业分布前三位行业分别为农副食品加工业、酒饮料行业和煤炭采选业。


上一篇:展贵州风采,贵州组团参加第十七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
下一篇:《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发布:中国升至第12位!